潇湘晨报报道,11月10日,有网友反映,苏州一所中学的北校门,周一到周五,经常有几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聚集在校门口,叼着香烟,满嘴脏话,随地吐痰,听他们谈话疑似初二某女生的朋友,家长们非常鄙夷,同时也很担心,建议学校要管一管。
(资料图片)
有家长拍下照片发到网上,直言“这形象让人很难受”。评论区里,担忧迅速发酵——“不是来敲诈男学生就是来骚扰女学生的”,一位网友的描述赢得了许多赞同。还有人回忆起九十年代校门口的小混混,语气里满是担忧。更有人断言:“染黄毛的不一定是坏人,但好人一定不会染黄毛。”
仿佛,“黄毛”二字本身就成了原罪。
在一片“该管管”的声音中,也夹杂着不同的思考。有人冷静地指出:“在校外,学校是无权干涉的。”确实,当门卫无奈地说“站马路上我们就管不着了”时,我们触碰到的,是这个时代公共管理真实的模糊地带——我们有权担心,但无权只因发色就驱逐任何人。
这让人想起评论区里那位父亲的困惑:“为什么小女孩都喜欢黄毛?”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父母的无力感。我们精心为孩子构筑的安全区,却在某一天发现,围墙之外的世界,正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吸引着他们。
这些被标签化的“黄毛”,他们是谁?评论里有人勾勒出他们的画像:可能是辍学的留守少年,父母在外打工汗流浃背,他们却骑着电动车呼啸来去。教育的分流,青春的迷茫,家庭的缺失,社会的变迁——所有这些复杂的因素,最终具象化为几个站在校门口的“黄毛”身影。
而学校和老师,被夹在中间。他们既要回应家长的合理担忧,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边界。于是我们看到了校方谨慎的回应:会去核实,禁止站校门口,但马路管不着。这何尝不是整个教育生态面对社会复杂性的一个缩影?
真正的困境或许在于:我们能够轻易地指出什么是“不好”的,却很难说清什么才是“好”的。我们习惯于隔离和驱逐,却很少思考如何连接和引导。一个年轻人染了黄发,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成为好人的资格?当他站在校门口,除了让他离开,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一位网友的建议显得尤为可贵:“如果是有问题,报警;如果是没问题,提醒孩子不要与这帮人有接触。”这或许是更理性的态度——既不让焦虑蒙蔽判断,也不因无力而放弃保护的责任。
这件事最深的启示可能在于:教育从来不只是围墙之内的事情。当“黄毛”出现在校门口,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驱逐,而是学校、家庭、警方、社区共同编织的一张防护网。这张网既要能拦住真正的恶意,也要能网住那些迷失的青春。
毕竟,今天站在校门口被指指点点的“黄毛”,昨天可能正是某个教室里的学生。而今天在教室里的孩子,明天又会站在哪里?对校门口那些彩色头发的审视,最终映照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集体不安。
你认为校门黄毛现象的主因是?
A. 家庭教育缺失 B. 分流政策漏洞 C. 社区管理失效
(图源网络,侵联删)
Copyright © 1999-2020 www.lutounet.com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网 版权所有 ICP备110117号-1 联系邮箱:85 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