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把握时代机遇建设“幸福经开”

2019-09-27 10:59:09    来源:项城网    

新时代催生新机遇,新机遇助推新发展。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经开区)自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GDP、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西安经开区工业总产值4870亿元,工业总量占西安市三分之一。在当年商务部对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中,西安经开区位列第17位,居西部第一。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西安经开区将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三个经济”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万亿级工业大走廊建设,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样板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肩负时代使命

“幸福经开”在行动

作为西安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西安经开区以民生为本,全面实施“幸福经开”建设行动,肩负起西安跨渭河发展的时代使命,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下,步履铿锵。

按照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西安经开区发挥西安工业发展主战场、西北地区规模效应突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势,着力抓招商、扩投资、优服务、提效能,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理念,累计入区企业3.8万余家,形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总部经济和现代金融、消费品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国防科技、能源加工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落地了陕汽、吉利、博世、隆基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形成较为完备的汽车全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高端制造业基地。

在营商环境的建设上,西安经开区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精准贴心的高效服务,细化落实“1+1+32”系列方案,切实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创业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作风环境“八大环境”,努力打造“三化五最”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站两口三全”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转型新模式,大力推行容缺受理、专人协助办理、当场办结等个性化服务,在西部地区率先启用自助服务终端机办理业务,实现75项事项365天乘24小时“不打烊”服务。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经开政务服务体系深受企业好评。仅2018年,全区新注册各类企业1.2万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超过1万亿元,注册资本过亿元企业75家。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施的背景下,西安经开区站在了向西开放的前沿,担当起扩大对外开放、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任。作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片区,西安经开区积极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和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拥有离岸金融等试点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度性框架,打造国内外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

 

 

抢抓政策机遇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

在深入落实“五个扎实”的过程中,经开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此抢抓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黄金期,充分发挥陕西自贸区经开功能区和高铁新城在“三个经济”中的优势条件,进一步释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对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提升作用,加快要素聚集,资源流动和动能转换,加快引领建设西安万亿级工业大走廊。

对于“三个经济”的发展目标,西安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实施意见》这样表述:到2023年,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大西安融入“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桥头堡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三个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提升,年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元。

为实现这个目标,西安经开区将通过加快高铁新城建设发展、加快自贸区开放门户高地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加快发展“三个经济”通过建立“枢纽+”产业体系,加强高铁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围绕“人流+城市CBD+城市门户”,建设商贸文化经济区,加快形成现代商务区,展示西安“北大门”窗口形象。提升国际贸易功能区平台水平,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强化国际口岸合作,持续深化口岸提效降费,提高货物通关效率,提升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支撑流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聚力开放创新和产业集聚,提升经济开放度,构筑西安对外开放新格局。

聚力科技创新

助力产业集群倍增

科技激发活力,创新成就未来。西安经开区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紧扣创新提升主题,实施创新驱动、提升能力和深化开放,努力构建起系列现代产业体系的积极实践。并且以创新资源叠加政策机遇,锻造新时代的投资兴业热土,成为全国“双创”新风向标。

7月22日,经开区内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西部超导作为西部首家过会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也标志着西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追赶超越迈出新步伐。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集聚发展区,西安经开区目前拥有科技小巨人企业300余家,一大批科技企业被纳入“龙门计划”,其中具备冲击科创板条件的企业达10余家。尤其在西安市深入开展“龙门行动”计划背景下,经开区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对企业上市融资最高给予政策支持2000万元的奖励。

“世界材料看中国,中国材料看西安,西安材料看经开。”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基础,西部超导和西部材料等为龙头,经过多年培育,西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目前已聚集企业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以“实施新材料产业提升倍增计划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契机,西安经开区将进一步集合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要素,依托骨干企业,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领军人才,合作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深耕金融创新

助力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

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两年多来来,西安经开功能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激发区域活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创新试验推进区域加速发展,促生了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首创业务,形成了40余项创新案例,今年1月14日,经开功能区《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荣获“2018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奖;《创新区域性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服务体系促进“民参军”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两项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案例”;《“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监管制度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等3项创新案例获评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以“纳税信用评级贷款”破解自贸区企业融资难题》等5项创新案例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

在完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方面,西安经开功能区通过不断探索改革,成效显著。近日,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正式批复西安经开功能区企业长安银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开展美元融资业务的申请,长银保理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开展出口企业美元计价应收账款美元融资业务资格的商业保理公司。此项业务的获批在全国2万余家商业保理公司中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资本项目相关商业保理业务政策的空白,是自贸试验区经开功能区金融创新工作的重要突破。

同时,经开功能区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携手经开区税务局、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进一步深化合作,创新建立“税-银-企”合作机制,着力发挥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引导小微企业诚信纳税”双重作用,以“纳税信用评级贷款”破解自贸试验区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立足新时代,西安经开区将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三个经济”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建设万亿级工业大走廊,努力打造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样板区,着力建设“幸福经开”,以低调务实的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追赶超越,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L075]

中央机构|人大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备12018864号-15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本站地图|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1917256|刊登广告|对外服务:访谈直播广告展会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